海卡會,今年書店自製的週日誌主題「書,寫城市」讓我喜愛到激動非常,
12個月份分別由12座城市對照12位作家領銜主演,
我出生的2月是倫敦的吳爾芙、3月是都柏林的喬伊斯、7月是上海的張愛玲、
8月的紐約是我心愛的卜洛克、11月的東京是很多人愛的村上春樹......

如此文學性又兼具實用性質的日誌讓我非常期待,
期待到當場倒抽了幾口氣,又鼻孔噴氣了好幾下,
一想到可以擁有一本有著卜洛克作品的筆記本,讓我興奮到很想去裸奔(?),
每個月份都有跨頁的作家玉照跟作品片段,同事當天報告時也朗誦了幾段文字,
本來要徵求自願者幫忙朗誦的,想當然爾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不會有人舉手,
同事就甘願又帶點哀怨的自己一路唸到七月,輪到卜洛克那個月份,
原本只聞其名、從未見其人的自製品線同事突然點名:
「小茵?小茵在哪裡?聽說小茵非常喜歡卜洛克,雪豔特別指定妳來讀這段。」

還沉浸在深愛這整個主題的喜悅裡,一回過神,麥克風就傳到我手上了,
事情發生的太過突然,我用帶著一點點顫抖的聲音唸完一小段馬修‧史卡德,
過於興奮的心情,跟今年會議給我的百般感觸,好像因此得到了宣洩的出口。
結束奔波幾天的行程,回到家的第一個早上,訂了六點多的鬧鐘早起趕稿。
那早,撇下幾小時後面臨死線的稿子跟關係到一生的信件擱著沒回,
仗著長久以來信件上的魚雁往返跟她慣看我BLOG的熟悉度,
我隨手寫了封沒頭沒尾但滿紙真心情意,總共484個字的信,
寄給這位一直以來深深影響著我的前輩,那早,我寫信寫到鼻酸。

週五,她的上班時間收到休假的我寫的信,她說讀到想掉淚,
今晚,我的上班時間收到休假的她的回信,1826字,我讀到眼淚關不住。
這是一種意料不到的報復,我說。

我寫去的是一封激動高亢的信,試圖把隱含的悲傷不捨降到最低、調成最淡,
收到的回信是一封被了解、被關懷,覺得自己怎會無以回報又心疼的信,
邊跟麗幼說、邊忙著哭,窩到角落的安全門深呼吸,
一直哭一直大口呼吸,因為控制不了以為說出來會不那麼難過的心情。

-----------------------------------
上班讀到妳的信
, 我也有些想掉淚, 時在早上十一點

心想, 只能下班之後, 兩杯威士忌之後, 我的心情才可以
如歌的行板, 不匆促的寫下我要跟妳說的種種

上週某夜下班後到信義店買書, 遇到ring, 我笑說 : 妳猜, 今年週日誌主題我做什麼?
本週某天, 接到婷芳的信, 回信時我寫下 : 今年的主題妳一定會喜歡......
從八月開始寫稿, 我總也想, , 這次的主題, 小茵會超過 "喜歡", 她會 ""

-----------------------------------
很開心
, 我堅持點妳朗讀卜洛克
也很開心, 因為時間和他人靦腆的緣故
妳竟是唯一的朗讀者, 還有
十二位作家之中唯一被朗讀的
卜洛克先生

-----------------------------------
2008年開始, 自製品物換星移
我企畫的週日誌主題一年比一年艱鉅
朋友說 : 妳這樣行嗎? 妳是要累死自己嗎?

我的回答總是 : 我把本次當作我操刀的最後一次在做, 再辛苦, 也得做出不一樣的......

------------------------------------

固守一方小小的天地, 盡一己之力
推廣我一心堅信的閱讀, 及其所相關的自製品內容

我真的很愛這份工作嗎
, , 閱讀算是一分私心
但我想, 我都很愛我從事的工作
因為我總是不厭其煩的總算可以自其中找到成就生命的方法
跟工作的成績無關, 跟興趣無關, 跟薪資無關, 跟職位權力無關
跟不以事小而不為的態度有關, 跟在大大小小喜歡不喜歡的事物中
可以學習, 學習, 再學習; 可以在其中不斷思考, 不斷反省, 不斷檢討精進

...

------------------------------------

人心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
若沒有人心, 世界的文明至今仍荒蕪一片

------------------------------------
有人覺得變了, 所以選擇離開
留下來的我, 滿腦子想的卻是如何重返經典
真的是很不一樣的認知呀


------------------------------------

「不是有一首酒吧的歌嗎?」


Dave Van Ronk
生於1936630日紐約市的布鲁克林,他是五年代末至六年代初,本質堅強的共產主義者,Bob Dylan年輕時的精神導師,更是紐約格林威治村最重要的民間文化象徵之一。卜洛克的第六本小說,寫於1986 的《酒店關門之後》(When the Sacred Ginmill Closes),書名即來自Dave Van Ronk 1973年發行的唱片 ”Songs For Ageing Children” 的其中一首,”Last Call”。以渾厚高亢的嗓音,帶著稍微有些急於訴求的主張,「音樂的旋律有幾分愛爾蘭民歌的味道」:
 

And so we’ve had another night
「於是,我們又過了一夜,」
of poetry and poses, 「吟誦表演什麼都來,」
and each man knows he’ll be alone「每個人都知道他終會孤寂,」
when the sacred ginmill closes. 「在酒店關門之後。」

 And so we’ll drink the final glass「於是我們乾掉這最後一杯,」
each to his joy and sorrow「敬每個人的歡喜與哀愁,」
and hope the numbing drink will last「但願這杯酒的勁道,」
til opening tomorrow. 「能撐到明天酒店開門。」

2002年六十六歲的Dave Van Ronk去世,前一年,卜洛克寫完《死亡的渴望》。聖保羅教堂空蕩、沉靜、黑暗,史卡德「到燭台邊點了一整排的蠟燭,又坐了回去,想什麼事情變了,什麼沒變。」

什麼事情變了,什麼沒變......


------------------------------------

或許妳會好奇, 十二位作家之中
我為什麼挑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來寫......因為蘇珊.桑塔格Susan Sonntag :


「這個歐洲最後的知識份子,現代文化的土星式英雄,帶著所有他的殘篇斷簡,他的對抗態度,他的沉思和夢想,他的無盡憂鬱,和他向下望的雙眼,將在最後審判面前,對他所佔據的全部位置和一直到死對精神生活的捍衛,作出辯護。」(桑塔格,〈在土星的星象下〉,
1978


親愛的小茵
「一直到死對精神生活的捍衛」
是我墓碑上的字句吧閱讀無疆界

祝妳一切都好
------------------------------------

信件內容沒有全數貼上來,讓我大哭的點有些當然隱形了。

收過難以計數的信,這封信竟然意外的讓我看著哭到不能自己,
出自一股揉合著不捨、感動、難過、尊敬、被了解與被擁抱的複雜情緒,
雖然不到嗚咽,但中斷了我好幾次的開口,深呼吸了幾回,轉頭又再落淚。

世界在變,敝書店也在變,這樣的轉變孰好孰壞,在此不論,
風風雨雨,或許很多人覺得這塊招牌變色了、走調了,消失的舊圓環韶光不復在,
但我記憶以來且總是喜愛著的自製品,因為背後有這樣的一個人,
我知道誠品自製品這塊招牌,只要有她在,永遠都會是晶亮的,而且越磨越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丸鳥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